2010年5月7日

大资小资

                                                   
27、28、29、30号四天充实无比,累到要散架,扁桃体肿得像寿桃,记个流水账先。

27号再次去了比斯特购物村。

上回是L给我当向导(其实是她同学),这回轮到我给别人当向导。正好节后大减价,人山人海。上午到的时候还有空间试衣服,等到午饭后,很多店门口排起了长队。CLARKS鞋店里像打仗,我来回路过四次,都没能鼓起足够的勇气挤进去。据说这个牌子的鞋在国内上千元一双,我瞥见店里皮鞋扔得满地都是,二十多镑的女鞋买第二双只须加5镑,类似天意批发市场。耳边充斥着熟悉的中国话,包括从牛津到比斯特的专线火车上,也十之八九是中国人,还有人围坐一圈打扑克,真不觉得身在异国他乡。

怪不得老外以为中国人有钱,我站在比斯特人潮汹涌的街心,望着来来往往的同胞们,感叹:某些中国人确实有钱。这里头一部分是真有钱,是为大资。几百上千镑的东西眼睛都不眨,直嚷嚷:“便宜,太便宜了!”另外一部分是追求名牌的小资,在最时尚的品牌折扣最低的区域冲锋陷阵,抢夺看中的货物。

我转到下午五点,手里始终只有上午人少时淘的两件衣裳(就是之前提过的衬衫和风衣),再无建树。哀叹:既没有大资的雄厚实力,又缺乏小资的拼搏精神,到最后完全沦为守候者和旁观者。总算认清事实,我就是一打酱油的。

晚上顶着北京罕见的月亮星星回到学校,因为跟伦敦的老师约好了第二天去蹭住,临睡前咬牙切齿把闹钟定在八点。

28号,上午十点半赶到大英博物馆,极雄伟朴素的古典式建筑,高高的罗马柱子叫人肃然仰望。

因为提前在网上已经将内部结构看了好几遍,上下三层百来个展厅大体位置都有印象,非常得意的没有去买2镑一份的地图。按照顺序参观,刚走进第一个大厅,整个人就傻了。请允许我用宝岛国语感叹下:好震撼好震撼!真的太震撼了!!!那么大的屋子,那么多的宝贝,那么些各色各样从来只见于书本影视的东西充满视野,眼睛一下就短路了,不知往哪里望才好,需要握着拳头深呼吸两个八拍,魂儿才慢慢收回来,分清前后左右,开始参观。

这趟本为探路,连相机都没带。反正看不完,也没仔细看,只想争取走马观花把所有展厅都先过一遍。先是古希腊罗马,走到帕特农神庙又傻了。然后古西亚,看到伊朗人一千年前制造的玻璃器皿再次傻了。接下来中国瓷器,满柜子在故宫首博从来没见过的品种,真正傻了。最后是古埃及,木乃伊们错落有致躺在玻璃柜里,这回彻底傻了。幸亏人多,多到接踵摩肩,饶是如此,那么多的木乃伊还是让人无端感觉阴风阵阵。而且很多老外带着不会走路的小小孩参观,娃娃们哇哇哭。扶额,真不知外国人怎么想的。

中间饿了,到博物馆餐饮中心看看,排长队。想起大门口有两个老外支着摊儿卖现烤热狗,直奔出来买了一个,2.5镑。跟许多人一起站墙根底下大嚼,热乎乎香喷喷,舒坦无比。吃完了,进去接着看。看到下午四点半,爬楼梯的时候简直拖着扶手才有力气抬腿。这时电话响了,伦敦的老师问我上车了没有。我趴在栏杆上眺望另一边展厅的门,安慰自己:明天再来吧。

出来往地铁站走,天已经黑透。回望博物馆,依然满满当当的人。这地方除了个别特展售票,其余都不要钱。很多展厅门口立个捐款箱,牌子上书:大英博物馆自1753年开始向大众免费开放,如果支持我们发展,请投入3-5镑云云。箱子里有一些纸币和钢蹦,但我逛了一天,也没见有人往里投钱。说实话,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掠夺者们,驾着蒸汽船端着枪炮,纵横世界各地,把属于不同地域、文化、种族、民族的稀世珍宝据为己有,运回老家,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们跨越大陆和海洋,来这里瞻仰祖先遗物,那不菲的旅费本身难道不是庞大利益?

一个曾经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这座博物馆就是家底。与之并列世界三大博物馆的另外两座,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都限于艺术领域。真正堪称人类历史文明见证的,还是大不列颠这个。很多古老珍贵的文物,介绍文字都非常简洁,看不到关于流转来历的说明。大家心知肚明,无数物品,都可能当不起孩子们追问一句:“它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它们为什么会在这里?这真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别的民族不好说,至少对中国人而言,余秋雨在《道士塔》中诉说的关于敦煌文物流失的复杂心情,颇可参考。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带着唐风宋韵明清光华,摆在距故土万里之遥的展柜里,被珍惜,被保护,被欣赏,其实也挺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哪怕帝王之尊掌上明珠,不得已要和番,也只好和了对不对?虽然娘家人探望一趟比较难,知道日子过得还不错,也就算了。至于当初好端端的女儿何以会被人抢走,唉……

资本主义。大大的资本主义。

借宿的地方在伦敦东边,地铁换公车,个多小时才到。这边是印巴居民聚居区,说白了就是贫民区,碰见的尽是肤色偏深人士。街边摊和一镑店(类似北京小街上的两元店)鳞次栉比,忍不住拐进去看。我一向到了这种人味儿十足的地方就舍不得走,哪怕啥也不买,溜达溜达便高兴,何况我的学校所在地区压根儿没这些亲民设置,久违矣!看见一直想买的盘子碗碟,太沉又易碎,没法拿,最后买了把急用的钢丝衣架,1镑6个,心满意足撤退。这就是命啊。大资小资,啥也资不上,天生的穷酸贱骨头。

与伦敦的两位老师见面,犹如久别的战友,倍感亲切。吃完令我热泪盈眶的晚饭(土豆丝、肉片炒菜花、排骨萝卜汤!!!),聊天交换近况,那两人互相控诉起来。起因是大家谈论物价和消费,一位老师揭发另一位生活多么小资:居然每晚就着酱牛肉,喝一杯红酒。事实上酱牛肉是揭发者自己做的,这位内蒙大侠擅厨艺。我与同来串门蹭吃蹭住的江苏籍老师为被控诉者辩护:英国牛肉什么价?红酒什么价?几根白萝卜罢了,这算哪门子小资!我琢磨着他其实是为酱牛肉喊冤,就红酒委屈了,应该就五粮液——至不济也得来瓶二锅头。

说话间内蒙大侠沏了茶上来,一脸得意:“喝喝,喝喝。”

我们都赞叹:“真香!”谁也喝不出是啥品种。

大侠抱着自己的保暖杯:“铁观音,不错吧?可惜没有小盅,这么喝可惜了。”摇头叹气。

我们笑:“你这才叫小资,知道不?”

牛肉就红酒那位道:“他为了吃饺子,这才多久,醋都不知几瓶了!嘿,这里醋什么价钱?”这位广西籍,也是南方人。

我们齐声指责:“在英国吃饺子蘸醋——小资!太小资!”

三个南方女人聊得兴起,内蒙大侠早早上楼睡去了。广西女诡秘的笑,摸到厨房揭开锅,切了一碟子酱牛肉,又从柜子里拎出红酒,还有房东留下的高脚玻璃杯。江苏女嘴里嘟哝着不能喝,结果不但陪着干了一杯红的,又跟我们偷喝了半杯内蒙大侠的五粮液,哈哈。

牛肉就红酒,平生没这么小资过。喝到十二点,撤桌子打地铺,睡觉。

第二天下雨了,继续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午照例在门口墙根啃热狗。

两点钟从博物馆出来,其实还没走遍,奈何计划赶四点半的火车,还要去牛津街和中国城看看,不得不离开。打着伞走在风雨里,英伦风情十足。到处都是人,一点儿也不比西单王府井少。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街道名称地图上都没有(第一天在机场拿的市中心旅游图),大惊。问问旁边人,仔细回想,明白了:应该是从牛津街某家店出来,先走反了东西,然后又拐错了南北。指路的人听了我要去的街,一个劲儿说:“很远,很远。”我道过谢,心想,老外的远近概念,不足为据。果然,转了两圈,眼前忽现中文招牌,到了。

来中国城不为别的,专为买吃食。豆腐差不多跟牛肉一个价,但是牛肉可以不吃,豆腐却不能不吃。香港产的龙须面,取个名字叫“白发素面”。就冲这名儿,非吃不可。越南鲜河粉,跟湖南米粉一个样,试问怎能忍得住?在北京都买不到呢!物以稀为贵,不吃价钱,吃个稀罕。

东西太沉,又多瓶瓶罐罐,没法打伞,干脆收了。把冲锋衣帽子和手套戴上,地图夹在胳膊底下,车票揣口袋里,一路奋勇前行,杀进车站,杀回学校,进门直接就瘫地上了。正要爬起来收拾,手机响,T老师请我次日去她家串门。

30号,也就是昨天,在T老师家蹭了一顿地道中式大餐,又跟着她的车把附近两个镇子逛了一遍。在电器商场看见电暖器,比村子里便宜十来镑,立刻买了。在一家大规模中国超市看见中式陶瓷餐具,价钱虽然比不得印巴区的1镑店,然而比英式同类品种便宜不少,心里一痒,便买了饭碗碟子汤盆,正式告别抱着保鲜盒和电饭煲吃饭的日子。晚上回来一算,几个最普通的碗碟,人民币一百多,万一不小心打碎了,那就是满地银子叮当响。因为买了这些餐具,超市送了一本中式挂历,挂墙上顿添喜庆,一下又平衡了。

今天早上起来,喉咙肿得喝水都费劲,多半是大英博物馆门口香喷喷的热狗烧的,牛津街充满英伦风情的小雨浇的。昨天中午T老师家的主菜又是大虾,发得很。不过到中午吃饭时,有盘子有碗,式样十足,心情大好,嗓子居然也不怎么疼了。想想自己买的这些东西,原来不是不小资,是看资在什么地方。晚上用橄榄菜和鸡蛋煮了一碗汤粉,幸福得神清气爽。

人生啊,怎说不神奇……

祝大家新年快乐!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