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9日

牛桥之梦二

          
老公一直嚷嚷要去剑桥,查了下路费,火车三个来小时,二人往返竟然达到近八十镑(非高峰票),GOSH!然后我们就琢磨省钱,怎么算怎么不划算,于是剑桥之行便这么搁置了。前不久上面通知说学期末了,大伙儿聚一块儿开个会,研讨研讨。看完电子邮件,我对着电脑屏幕开始奸笑:最后一天会议地点在剑桥啊剑桥,哈哈,公私两便,至少省出一个人的单程路费。

开会的过程就别提了。也不知英方组织者出于什么原因,一天一个不同的宾馆,去不同的会场。难道为了让这帮中国人充分领略大不列颠住宿及开会文化?这帮与会者拖着大包小包转战各处,还要照着英国人的习惯保持每天衣冠楚楚,晚上的Dinner又特别晚特别长,到第三天,我看都有点挺不住了,比正常上班累得多。

最后一天在剑桥,下午开完会,照完相,恭送走各级领导,恰好电话响,老公到了。两人汇合后向旅店出发,地图在他手机里。走到半路,我忽然想起来问:“咱们定的旅店叫什么名字啊?”他一愣:“不是你定的么?我怎么知道。”两人都傻了。

这时我们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我三天前出门开会,觉得后续工作都交给了他,所以日程只备份到会议结束。而他觉得我先到剑桥,必定带着所有信息,于是光剩下手机里一地图。遗憾的是地图里只有街道名称,并没有门牌号或旅馆名称。走到目的地,望见好几家B&B标志,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定的哪家,两人哈哈乐着挨个敲门,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房东。顺便提句,这回的房东虽然年纪不轻,却是我们见过的最优雅美丽的女老板。

这天黄昏加上第二天大半天,算是把剑桥看了个遍。总的感觉是剑桥比牛津华丽得多。规模小一些,学院集中在康河两岸,紧挨着镇中心。移步换景,纷至沓来,逛起来特别有感觉,而且不累。

以下开始抒情。

剑桥之所以华丽,首先是因为有条河。


康河两岸翠柳垂丝,繁花吐艳,小舟于波光云影间穿梭,那情景跟徐志摩诗里一个样。看着岸边古老的建筑,望着桥头盛放的鲜花,你会明明白白的知道,时光流逝,人世沧桑,而情怀始终依旧。


老公特地上网查过《在别康桥》到底是哪座桥,原来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考证出个公认的结果。其实这种事没什么可拘泥的,不过是托了老徐这首诗和林美人的福,譬如我这样的中国人会觉得跟这所世界一流古老名校建立了某种关系,有些微妙的欣欣然和自我陶醉。


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上游。撑篙划桨的年轻男女们彼此玩笑,时不时便有人被折腾落水,船上岸上众人齐声欢呼拍手,那快乐极具感染力,叫人不由自主便想加入进去。


剑桥华丽之二,是因为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

比起牛津,剑桥各学院的房子明显更多花纹和装饰,整体造型也更加纤巧细腻。那些六角八角墙檐窗柱里往往站着名人雕塑,栩栩如生。成天被这些前辈先贤盯着,我怀疑此乃鞭策学子的有效方式。走街串巷,总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块石碑,一段铭文,记录着这所世界顶级大学的辉煌历史。精美的表象下无处不在的浓厚底蕴与雄浑气质,叫人忍不住的心生景仰,自惭形秽。就像突然站在整个人类文明面前,如同受到打击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如何渺小。





一边走,一边很阿Q的想:如果十年前,二十年前,有机会到牛津剑桥这样的地方走走看看,我应该会变成更加勤学上进的好青少年吧?竭尽全力只为争取一个到这里上学的机会。然而这终究属于过去完成时态的虚拟语气,现在的我只能幻想将来退休以后,攒点小钱,上这租一椽阁楼,学个“东方古代艺术史”之类象牙塔专业的成人教育课程,以慰平生之憾。

剑桥华丽之三,是因为那些花园和鲜花。

写到这我反思,也许之所以觉得剑桥比牛津漂亮,只是因为去牛津的季节不对。当时正值寒冬,当然比不得仲夏的浪漫美丽。剑桥每个学院每栋建筑物周围都种满了树木花草,品种之繁多之罕见,绝对一流水准。其中甚至有在植物园都没见过的别致花卉。

Clare College里的Scholar’s Garden是一定要看的。碧草方庭,玫瑰幽径,睡莲水池……古树鲜花争奇斗艳。坐在这座有着近七百年历史的花园里晒太阳看书,背后是康河及学院教学楼,允许我俗套而又狗血的形容下,真是太有情调,简直情调得不能再情调了。此情此景,只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名著里读到过。



如果没有这些鲜花,剑桥给人的感觉一定苍凉得多。看到它们,就觉得古老沧桑之中生机盎然,历史与文明的沉重被大自然的天然和谐包围着,人在其中,充实而又美好。


离开的时候,很不舍得。游人稍微有点多,但并不影响你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小镇中心的商业区也够繁华够热闹,适逢打折促销季节,如果不是实在没时间,我肯定忍不住要多逛几圈。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