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

伦敦V&A博物馆

                                     
原本打算周六去伦敦逛公园。周五和同事闲聊,得知如今不要钱的博物馆在工党上台前都是要钱的,并且价格还不低。今年保守党又上来了,谁知道哪天不要钱的又要钱了呢?听闻此言,当即决定,先把没来得及看的几个博物馆抓紧看了再说。

地图上V&A(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在一块儿,大清早出门,打算至少争取一天看两个。然而事实上,我们马不停蹄走了六个半小时,走到两条腿要断,仅仅把V&A浏览了一遍。在此向大家强烈推荐,逛伦敦,不可不逛V&A。

大门:

与大英博物馆相比,我的感觉是,这地方逛起来更有意思。

首先这里的展品更倾向于艺术方面。雕塑、建筑、珠宝、纺织品、工艺品、摆设、时装、绘画……包罗万象玲琅满目。其中大部分不必用历史标准衡量,单纯以审美标准衡量,已经价值连城。对我等孤陋寡闻者来说,这样纯粹饱眼福的博物馆,是非常赏心悦目激动愉快的。

比如英国人从意大利搬来的古罗马雕塑。古罗马人不爱穿衣服,尤其帅男,雕塑多半类似肉搏。而女性形象多着薄纱,极尽缥缈绰约。总之一个字:美。





再比如珠宝、摆设、时尚部分,对女同胞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其中不可不看的是珠宝厅。

博物馆别的地方都安安静静,唯独这里人满为患,议论纷纷。即使一贯矜持的欧洲妇女,只要走进这个展厅的门,都禁不住惊呼出声:“Oh, god! Fantastic!……”那些黄金、钻石、水晶、各色宝石,通过各个时代的顶级工艺制成的珠宝饰物,璀璨夺目,摄人心魂。一片以无数形制各异的戒指列成的星空前,两个女人趴在橱窗上,拿手指隔着玻璃一枚枚抚摸,陶醉不已。

可惜珠宝厅不让拍照。以下图片来自戏剧表演展厅和纺织品展厅。





现代时尚:


我猜这里的纺织品展品大概是全世界最完备最好的。开始我们以为那些大柜子一幅幅立着的都是画,抽出来看才发现全部是各种花色的织物样品,来自世界各个地区,属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可以挨个抽出来坐到旁边研究。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样一个地方恐怕梦寐以求。

V&A另一个好处是逛着不累。

大英博物馆逛着逛着就会让人很沮丧,比如一个收集古希腊花瓶的展厅,类似的瓶子密密麻麻成百上千个,叫人掉里头就出不来。而V&A的东西变化比较多,大大小小,错落有致,千变万化,应接不暇,并且时不时有点意外的惊喜。

我们把第一层逛完,觉得人太多,直接坐电梯上了顶层。这里展出的是英国维多利亚全盛时期贵族生活用品,非常贵族非常格调,很值得看。不过游客们几乎都集中在楼下,几乎没什么人来。

绝大部分展品并没有遮挡,直接裸露在外,顶多竖个小牌子“请勿触摸”。每隔一段会单独辟出一个小空间,专门摆出几样文物,可以把玩触摸甚至试用,供游客体验。另外配备电脑、投影仪、模型等各种声光电现代手段,让游客了解背后的知识。
比如这个勺子。


打开旁边的壁柜,答案就在里面。原来这是专为胡子男士设计的汤勺,喝汤时上面的挡板会把胡子抬起来,这样汤就不会沾湿绅士们美丽的胡须了。

很多小东西收在展柜下方的抽屉里,这些抽屉都是可以打开慢慢看的,如同一个个隐蔽的百宝箱。如果你不仔细注意,可就把它们错过了。

下到二层的时候,由于一层相当高,所以二层实际上是几条纵横的走廊。我们在走廊里看铁艺,见到了极其精细的钥匙和锁,以及名副其实的铁公鸡。




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几个庞然大物从一层伸上来,直达屋顶,竟然没见过。其中两根大柱子,足有七八人合抱那么粗,表面精美的浮雕连绵不断,我俩当时就惊了。一层明明已经看过了呀,这么大的家伙,怎么可能漏了呢?当时就想直接冲下去,但是二层值得细看的实在太多(珠宝、金银器、绘画都在这里),就想既是这么大的家伙,肯定好找。谁知等别的都看完,一层又转了一圈,居然压根儿没找着。

对着地图一个展厅一个展厅排除,终于在尽头找到了,原来就在中国厅旁边。当时我们逛到这儿,被中国厅吸引,直接拐了弯,就没留意到里头别有洞天。

有人说英国人是敛财收藏狂,这话很是贴切。就说这两根公元113年罗马皇帝立在自家广场的大理石柱子,直径3.83米,高38米,真不知当初英国人是怎么从人家意大利不辞辛劳弄回伦敦的。而且不仅搬回了柱子神像,连教堂的棺材也一并弄了回来,一排排摆在大柱子旁边。




这么说起来,当年火烧圆明园的英国人不太符合他们的习性。又或者圆明园里宝贝实在太多,从中国运到大不列颠实在太麻烦,只好一烧了之?否则今天说不定还能多看到一些。世界多变化,风水轮流转,也没准千儿八百年后,他们的子孙要靠卖祖宗遗产吃饭。只是这么多值钱东西,一样样卖下来,也够他举国上下吃几百年的(我拥护和平,所以不假设被抢)。


英国博物馆因为东西多,有能力也有意识从全人类文明的广度出发设计展览。一趟走下来,自然跟着展览把各个文明作为部分放到整体中去感受。比较之下,最明显的认知就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文明,绝不是最出色的。

希腊罗马印度伊斯兰这些差异很大的且不说,比如日本厅的展品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类的东西,日本人所能达到的精深程度,中国人不服不行。可惜光线极暗,几乎没办法拍照。


由于从小受到的历史文化教育,刚开始这个认知难免带来失落感。但是能从五花八门的文明中一眼辨认出属于自己的部分,何尝不令人骄傲与感动?话又说回来,也就是在博物馆里,能见到人类文明和而不同。这华美富丽的和而不同,也是当年船坚炮利换来的。


2 评论:

Apache 说...

"从全人类文明的广度", 撇开所有偏见和自大的成分不言, 这也是英美与国内的不同. 表现在教育上也一样. 很喜欢温柔, 里面的治国安邦的思考,是现代的, 也是纯中试的. 我一直想如果温柔是写在阿堵英国行之后, 会有什么不同? 又或阿堵的下一部作品会不会映射出这一年的生活? 期待中...

orcalee 说...

阿堵大人!你的<>巨作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那是我至今最喜歡的耽美小說。正巧上禮拜才去了V&A博物館,看到你這篇V&A遊記,深感同意她遠比大英博物館有趣!在那個布料區的抽屜裡面,我赫然看到了3000多年前的樓蘭以及敦煌布料。當時四下無人,那個抽屜也是順手拉開的,一下子卻跟一個古文明遺跡面對面,頗有盜墓人打開千年古墓的震攝感。

本來很激動地想說阿堵大人人在英國說不定我可以以粉絲的身分去拜訪你,不過看來你已經離開了(我在劍橋)。只是想跟您表達一下對於<>的熱愛!

发表评论